三峡项目,其构想最初源自孙中山先生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经过数代中国人的持续奋斗,穿越了百年的历程,这个宏伟的工程最终得以完成。
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中的“实业规划”部分,提出了构建三峡水坝并开发利用长江水能的构想。
1950年,毛泽东主席对长江洪水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,他特别向水利部门咨询了应对长江洪水的策略。当时,水利部门提出了一项建议:为了减少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,考虑在湖北省荆江段的公安县地势低洼区域,设立一个分洪区,用以分流和蓄积多余的洪水。毛泽东主席经过考虑,认为这个方案切实可行,于是批准了该计划。
1953年,毛泽东主席在考察长江期间,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陪同。他们集中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议题,林一山向毛主席概述了长江整治工作的现状。
1954年夏天,长江中下游区域遭遇了洪水灾害。这场大规模洪水席卷了长江中下游多地,导致近5000万公顷农田遭受水淹。受灾民众数量达到约1888万,其中死亡人数超过三万。京广铁路因此中断了长达百日,无法正常运行。此次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害。
1954年秋季时节,毛泽东主席前往了受灾情况严重的武汉市进行实地考察。他特别安排时间,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规划及长江水患治理的工作汇报。由于1954年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,人们深刻意识到,建设三峡大坝以抵御洪水侵袭,对于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。
听取林一山等人关于三峡工程项目的汇报后,毛主席内心产生了较大的顾虑。三峡水利工程将需求庞大的物资、劳动力和资金支持。据林一山估算,该工程大约需要耗资13亿美元,这对国家财政构成了相当程度的负担。
另外,河流中的泥沙堆积现象相当严峻,是当前技术层面亟需应对的一项挑战。
毛泽东主席认识到,该项目的完成并非短时间内可达成,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。
毛泽东当时表示遗憾,指出:“鉴于国家当前的财力与物力状况,我们无法将其纳入五年计划之内,只能安排在长远的规划之中。”
接着,他深感遗憾地说:“我恐怕无法亲眼见到那一天了,等我离世之后,如果三峡大坝最终建成,邓力群,希望你能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告知我此事。”
邓力群是毛泽东主席身旁一位相对年轻的工作人员。
同年11月,我们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,表达了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提供协助的意愿。
随后,在中苏两国的协作努力下,我国在三峡项目的规划、勘察、方案设计及实施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显著的突破。
不论是应对洪水灾害,还是开展水资源开发,水利工程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需要庞大且持续的投入。同样,后续的维护保养工作也要求严格且持续不断。
众人常言,构筑百里长渠需凭一锄一锄之积累,然而千里堤坝之溃决,仅需一个小小蚁洞足矣。
1956年,毛泽东抵达武汉,他分三次横渡长江,并创作了著名的诗词《水调歌头》以记游泳之事。
一座大桥横跨江河,连接南北两岸,昔日的天然阻隔成为了坦途。再筑西江之畔的坚固堤坝,阻挡巫山的云雾和雨水,于是高峻的峡谷间涌现出一片宁静的湖泊。想必那传说中的神女依然安好,她若目睹此番景象,定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变。
林一山抵达武昌东湖之际,方得知,毛泽东主席整夜未曾休息。
午时,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林一山,就长江含沙量的问题进行了咨询。林一山针对长江存在的多项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,他提出,三峡水库的预期使用年限或可长达400年,保守估计,使用200年应无大碍。
毛泽东深思片刻,随后认真地告诉林一山:“这不仅仅是关乎百年的规划,而是千年长远的打算,仅仅考虑两百年是远远不够的。”
随后,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导,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广泛搜集并研究了诸多资料,终于探索出了确保三峡水库持久运行的方法。同年4月份,三峡科研项目指导小组宣告成立。
1962年,一座存有水文数据的大厦遭遇了爆炸事故。毛泽东主席在得知此事后,深感意外与关切。当确认所有资料均安然无恙后,他才得以放心下来。
该事件发生后,毛泽东迅速指示相关人员通知林一山,要求他将水文资料复制四份,并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,目的是预防意外情况,确保这些宝贵资料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全部损失。
随后,由于中苏关系逐渐紧张,三峡工程的实施遭遇了一段时间的停滞。在国际舞台上,美苏冷战的阴霾笼罩,战争风险隐约可见,这使得中国无法公开推进大型水坝的建设。若战争波及中国领土,大坝一旦遭到摧毁,周边居民将面临难以预测的灾难性后果。
1969年6月,曾思玉与张休学共同向毛泽东主席陈述了湖北省工业发展的概况,同时,他们表达了一个愿望,即希望主席能考虑启动长江三峡的建设项目。
毛主席认为,当前国际环境并不适宜着手进行三峡大坝的建设。若敌人在如此庞大的三峡水库区域投掷原子弹,长江下游地区将面临洪水淹没的风险。
三峡项目的推进因多种因素而历经多年延迟。遗憾的是,毛泽东主席未能亲眼见证三峡项目正式启动的那一刻。
1976年,三峡工程项目的议题首次被正式提出。进入1980年,邓小平听取了三峡工程的详细汇报,随后他批准了该项目的实施,并给予明确指示:“一旦确定,就应果断决策,不可犹豫。”
1992年4月3日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《关于启动长江三峡工程项目的决定》。随后,在1994年,三峡工程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。
三峡大坝工程乃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设施,其建设之艰巨不言自明。该工程的实施挑战重重,难度极大。从规划到建设,每一步都充满了考验。作为如此庞大的工程,其复杂性和规模性都使得整个过程极具挑战性。可以说,三峡大坝工程的实施并非易事,其难度之高,无需多言便能理解。总体而言,三峡大坝工程的规模之大、实施之难,都是前所未有的。
“巫山云雾被截断,峡谷之中平湖现”,这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所设想的一幅宏伟景象。至2009年,三峡工程大体完成,毛泽东主席的这一设想最终得以圆满实现。